June 22, 2013

  • 「痴心父母古來多」

    荷理活電影中的警察特工爸爸,在千辛萬苦的追尋下,撞毀了幾乎全部泊在街旁的汽車,也炸掉了幾間民居,甚至夷平了整片樹林整條村落,最後槍殺幾個死不足惜,惡貫滿盈的大賊恐怖份子,擁著救出魔掌自己的心肝寶貝,疾不忙安慰孩子說"It’s OK, It’s OK, “,慈父化身成為戰無不勝的大英雄,除了自己的孩子,別人的生命財產幸福置若罔聞。將自己和孩子的利益無限上綱,殺人放火就言之成理,別人的孩子賤如糞土,好在是電影橋段,但這般態度看多了就深入民心,如此作為親子的態度就絕不"OK"。愛惜兒女,親子教導就剛剛相反就是要孩子懂得除了関心自己,也要関心別人。為了自己,厚此薄彼,在所不計的犧牲其他人利益,絕對不是親子行為。

    何謂「親子」?不少人在「親子」的金鐘保護罩下理直氣壯,在"it’s OK"的大前題下無所不為,也蹤容孩子任意妄為,胡作非為,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親子。終日為口奔馳,或許是大部份時間忙於求名逐利的父母,在潛意識中為孩子的付出問心有愧,於是在有意無意間對孩子作出超乎需要的物質補償。於是按著自己的價值觀,讓孩子出入名車的士,司機接送,為孩子選用名牌貨,挑高級食肆,揀昂貴食材的給孩子享用。這些行為不是親子,其實是在在愛惜子女的幌子下不自覺的扭曲了孩子的價值觀。又有人讓孩子在公衆塲所胡鬧喧嘩,視若無睹;鼓勵孩子放膽胡亂作決定但沒有輔導指引教育兒女遵守規矩尊重旁人,都不是親子而是放棄了為人父母作為指路明燈的天職。如果以為沒有時間煮飯就帶孩子上館子,由孩子按味喜好任由他們自由選擇適口的,又也許是對他們的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千依百順,溺愛呵護,都不是親子而是,適得其反,養成孩子任性的自我中心,自私自高的心態,只是痴心父母以為對孩子投其所好便是親子的一廂情願。

    在另一個極端,不少望子成龍的父母為孩子的教育張羅,癈寢忘餐,費盡心機。一心以為孩子入得名校,專心讀好書就會成材,造福社會。於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動腦筋,搞関係,也有不惜搬離祖居,遷到心儀的學校網地區居住,可謂用心良苦(香港教育失敗,那是別話,留待他日再討論),但那也不是親子。對孩子過度的呵䕶,斟茶遞水,唯恐服侍不周,一切打點妥當,飯來張口,錢來伸手,祖父母替孩子背書包,不是親子,只是向孩子灌輸了錯誤的生活態度。爭先恐後為孩子安排各式各樣的學習班,剝削了他們自由摸索學習的興趣和時間,不只把孩子累透了,自己反成了怪獸父母,誰不知更製造了一批高智商,低EQ,死板呆滯的小大人,都不是親子的行為。溫室中不耐寒暑的小王子小公主自己不會剝果皮,也不知水滾是何物,更有把整包即食麵下窩的笑話。有人把自己童年未能擁有享受到的的遺憾都投射給子女作補償,不自覺的以為那就是體貼,愛惜和親子。大陸一孩政策加上香港近年來不育者衆,社會經濟壓力下,生孩子三思而行,更一個起一個止,孩子成了三代同堂的中心點,父母的唯一希望,爺嫲的竉兒,招呼為恐不及,當然得罪不起了。孩子錯了自然有人代為開脫,事事都可以是例外,天大的事情都有爹娘爺嫲撐腰。孩子在家至尊的地位,說了算數,不僅飯來張口,錢來伸手,一切予取予𢹂,小孩在扭曲的價值觀下和沒有尊卑的家庭概念下成長,從來不需要認真面對錯失競爭,也從未真正受過挫折,難怪當今父母陪見工代寫求職信的社會怪現象曾出不窮,也見怪不怪,白字連篇錯體文法的文字比比皆是,都是錯誤將溺愛縱容作為親子行動的後遺症。沒有體罰,傷害自尊心等等的新教育方式無疑有一定的理據,但無限上綱,盲從附和就成了製造小皇帝的溫床。么子么心肝,以往兒孫滿堂的大家庭中,長兄刻苦耐勞,辛勤學習成材,繼成父業。問題多就出在那個年紀小了一大截的么子,吃的是最好的,沒有捱過苦,也未受過挫折,一衆員工下人出入打躬作揖,恭敬從命為恐不及,手邊也有用不完的錢,亦有源源不絕的人情,誰不知狐假虎威,二世祖床頭金盡之時,就是黃金夢醒之際,也是重返真實世界之日。在耗盡父蔭老本之後,在垂老之年才真正接觸人情世故,一把年紀才學習做人之道,當然不"OK",更不是他的痴心父母所願意見到的。又有父母為了強化孩子的自信心青紅皂白是非不分的認同兒女的幼稚思維,更有孩子,年少無知,挑戰傳統突破父母年齡界限,尊卑不分,扭作一團的玩耍,沒上沒下,有愛無敬。美國人更破格的以父母名字當朋友相稱,且引以為榮。反之父母則對孩子的不敬以致叛逆行為,沒有禮貌的行徑,噤若寒蟬,未能直斥其非,美其名就是不傷害自尊心,但骨子裡,人人隨口而出"it’s OK"的口頭譂其實絕不"OK"。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在商塲戰塲上指揮若定,運籌幃幄的商家巨賈,名臣將相,不少在家中稚子面前就化作軟泥一攤,任由擺佈。「癡心父母古來多,唯有親子難為了。」。有言「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皆因為父母做的一切和作出犧牲的出發點都是愛。在這個大前題下,一切的對或錯行動都應該得到尊重。不過話得說回來,「好心做壞事」「慈母多敗兒」又當然不是天下養兒育女者樂見的結果。如果以為愛就可以抹煞一切的不是,也可以塗抹一切因愛之名的過失,或者以愛的表面以錯誤的方式來表達或以溺愛縱容作為對孩子忽略的彌補的話,那就不是親子,而自己只是淪為天下衆多痴心錯愛父母的其中一員。

    親子最基本當然就是無私和犧牲的愛,這和主耶穌的愛何其相似。沒有條件,不求回報,盡心盡性盡意也盡力,也包含了一定的犧牲精神。天下父母的痴心亦即是如此,躹躬盡瘁,死而後矣。也沒有要求回報,孩子健康長大成人,回饋社會,孝敬父母偉大養育之恩就是最好最窩心的回報。

    箴22: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申6:6-7「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裏,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

    但是單有愛子女之心並不足夠,因為真正的愛是無私的和外向的。如果痴心父母的愛就只著眼在自己子女身上,那就不是真正的愛。「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真正的親子就要將愛人如己的觀念灌輸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裡,讓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正確的價值觀念,一切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來爭取,學會面對現實,在錯誤挫敗困難中學習成長,不亢不卑,謙和順服,忍耐自律,曉得溝通互助,関心同情,長幼有序,尊師重道,懂得愛己愛人,與人分享,從而建立自己的高尚的品格。

    所以管教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所有有責任心的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的犧牲也許就是放棄自己追逐名利的欲求,亦必需是放上一點點的時間。為口奔馳,疲於奔命的為人父母者,提議不妨將和孩子相處共度的時光看成是平日一般例行的預約(appointment)列入行事議程中,也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在這樣說一個小故事,話說日理萬機名成利就的父親,天天夜歸,一天深夜,坐在睡眼惺忪的孩子床沿。孩子醒來見了父親,無厘頭的問父親他每個小時可以賺多少錢。父親不為意隨口答了個數目,孩子含笑重入夢鄉。不料翌日,稚子無知,拿著他僅有的豬仔錢罄儲蓄來到父親跟前,聲言想盡傾所有買父親一點他寶貴的時間來陪他玩耍,父親無言以對,一把擁了小子入懷,泣不成聲。

    教養孩童始於幼時,要殷勤教訓,要無時無刻的談論,當行的道,他日就是到老也不會偏離。事情就好比樹的幼苗,他日成長的樹姿形態完全歸究於生長期間長年累月的環境因素。在孩童成長過程中,有若白紙一張,性格和能力,就直接從父母的教導榜樣而來。教養孩童,不能夠假手於人,也不能以金錢物質作代替品,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你最寶貴也是無法増添取代的時間。孩子的行為和品格,也受到平日環境接觸而受到影響,父母平日的循循善誘,諄諄訓誨,他日必定得到合理的回報。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如果你未能提供孩子學習時間,他們不會閒著原地踏歩,卻會退而求其次地向菲傭電視或其他人等求教。如果有一天你的寶貝孩子衝口而出說了一句髒話或是一句歷盡滄桑不合身分的老積話,不要引以為榮,反是一個警號你的親子時間未如理想。恨鐵不成鋼,拔苖助長不是可行的方法。有人想孩子學好英文,開口埋口便在口語中加入英語,以為如此便能訓練孩子說英語的能力,結果成了半中不英的港式語系。又有人以為如果讓孩子多親近說英語的菲傭便可以學好英語會話,結果孩子不日真的學得一口流利,不過是菲律賓口音的英語,欲罷不能,啼笑皆非。自古以來,嚴父慈母,男女有別。父母的天職各有不同,父親的職責是製定執行規條,而母親則是規矩下的避難所,專門負責撫育療傷。硏究發現在成長中的孩子嬰兒和父母有極多的眼神接觸,原來我們在成長過程當中無時無刻不停學習,從父母的眼神中找尋認可,以「try and error」的方式來找出當行的道。

    詩78:4, 7「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 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好叫他們仰望上帝,不忘記上帝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

    所以要教養孩,使他走當行的道就先要自己反省檢討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古人有云:「有諸內,必行於外」、「病藏於內,証形於外」,不正確的思想觀念就衍生出不正常的行為,天天在孩子面前不正常的行為,孩子耳濡目染,便會在不知不覺間承受認同當中不正確的價值觀了。環看身邊的同學朋友,孩子長大後,克紹箕裘,繼承父業的著實不少,便是這個道理

    不少人投訴今日的孩子難以管教,一蟹不如一蟹,誰不知歸根硏底,原來自己才是那真正出問題的地方。「上樑不正下樑歪」,其身不正,錯誤的價值觀念,當然沒法教導孩子當行之道。以為自己相信的價值觀,如果未能身體力行,原因可能自己根本也沒有相信。孩子從我們身上得到的行事為人作為榜樣,身教就是教導兒女的最好方法。以身作則的身教,將神的恩典作為,自己在神𥚃的信靠順服,都給孩子作好榜樣,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將他們領到神的面前,給他們在有神的盼望和信心的生活中來成長。如果自己未能活出基督,單單每星期天送孩子上主日學到教會也不足以彌補日常生活中缺少了了的見證,到頭來又如何期望孩子可以在每日的行事為人上有基督的樣式呢?自己先領受神的教導,放在心上,晝夜思想,然後在行為中反映出來,以主耶穌為榜樣,作為自己時刻的警醒,也在任何時候教導孩子遵守,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神的話。

    「痴心父母古來多」,撫心自問,自己又何嘗不是前言中的痴心父母。要真正的親子,教導子女當行的道,其實是對每一個痴心父母最嚴肅的挑戰。先做好自己的本份,再檢討自己的價值觀,行為和與神的関係,更是每一個基督徒父母靈命上的掙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成長方向,才可以達到愛神愛人的親子目的。孩子是神賜的恩典,也是一件祂送給痴心父母一件最珍貴的禮物,亦是祂交託給我們一個最重要的責任。溺愛縱容不是親子而是暴殄天物,在神𥚃面管教誘導才是正途。真正親子的痴心父母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而換取的不是一般望子成龍所期盼的功名利祿而是孩子的尊重敬愛,也不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帆風順平步青雲而是在鼓勵中的艱苦𡚒鬥。套用已故黃作牧師一句誨人不倦的說話「經常到教會聚會,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壞極有限;不肯去教會聚會的,離開教會的,好極有限。」。嘴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的痴心父母,在盡心竭力的親子之餘,最明智就是讓孩子在教會的環境中成長,在管教孩童當行的道上,找著一個竭息的空間。

    陳慧忠 22.6.2013 

June 21, 2013

  • 畫作:靈界比武秘笈

     

    馬 4:1-6, 8-10"當時,耶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 他禁食四十晝夜,後來就餓了。 那試探人的進前來,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 耶穌卻回答說:「 經上 記著說: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魔鬼就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 上, 對他說:「你若是上帝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 經上 記著說: 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 用手托著你, 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魔鬼又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 對他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 耶穌說:「撒但,退去吧!因為 經上 記著說: 當拜主-你的上帝, 單要事奉他。」"

    一塲靈界的比武在我們眼前展現,降世為人有著肉身限制的主耶穌,面對撒旦射向要害的一枝枝火箭,而有天下間一切能力的主耶穌卻單單使用世人可以使用的唯一屬靈兵器來扺擋這些致命的攻擊,擊退魔鬼,給我們一個令人極之鼓舞的榜樣,證明單用神的話語就可以勝過世上魔鬼的誘惑。因肉體的需要而背棄神的旨意(用自己的意思將石頭變成食物),對神保守的真正信心(在不必要時試驗一下神的能力,和有人求神跡才信的要求一樣),和倚靠神以外的其他力量來滿足自己名利的欲望都是令我們最容易跌倒的跘腳石,主耶穌卻一一用神的說話見招化招,乾脆俐落。熟讀聖經,將神的話語藏在心間。撒旦無時無刻化身成為披羊皮的狼,肌餓的獅子,遍地遊行,擇人而噬。沒有神的話作屬靈兵器防身,連甚麼是魔鬼的攻擊都未看清楚已經死於非命。送給基督徒的你互勉。

    陳慧忠

June 19, 2013

  • 畫作:栽在溪水旁

     牢籠関不住生機,也阻不了種子的的成長結實,它要的是陽光雨露和栽種在溪水旁。


    詩1:2, 3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在馬可福音中主耶穌說了一個撒種的比喻:「你們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有落在荊棘裏的,荊棘長起來,把它擠住了,就不結實」 (可4:3-7)。

    撒出的種子在三種情況下不能夠長大結實。第一種情形就好比人聽了福音,悔改也回轉了,但有若飛鳥的魔鬼在世上把人悔改回轉的心從新掠奪過來,就像飛鳥吃盡落在路旁的種子。第二種情況,日頭就是世上的困境,也是主耶穌說的「你們在世上有苦難」的必然困境,(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16:33),一下子就把紮根不深的幼苗曬死枯萎,人也會因各種困難失卻福音的信心和熱誠,結果又是無疾而終,福音沒有結果。第三種的情形就是好像荊棘一般的試探,那可以是外在在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戀,和各樣俗世的迷惑,或是內在心中的惡念污穢和盈餘的邪惡,一般不大不少違反道德的行為和罪過,那就好像荊棘一般的桎梏,由淺入深,不知不覺間阻礙神的道在心田中滋長。

    所以要在聽到福音後,悔改回轉,最後能結實的,就要好像「又有落在好土裏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可4:8) 的落在有養分的好土中。

    「人不可以貌相,海水也不可以斗量」,神的作為也深不可測。我們回轉悔改其實也是在祂的謀算下,祂的慈愛有若春風化雨,能叫頑石點頭,枯木逢春;祂的能力也能夠叫最頑固剛硬有若鐵石的心靈軟化。人不能自救,也不能夠在痛悔自責中得到解脫,只有在神的拯救下我們才和徹底的回轉,我們要倚靠神賜予我們真正的悔改和真正的回轉,脫胎換骨作全新的人,更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雅1:21)。只有這樣,靠著信心和聖靈的力量,我們才能抵擋魔鬼的攻撃和世上人不能逃避的苦難,靠著勝過世界的主耶穌,不只有平安喜樂,且能成長,果實纍纍。

    陳慧忠

June 18, 2013

  • 畫作:「千古將相今何在?

     

     從北非突尼西亞的Sufetula羅馬廢墟的攝影中得了靈感,成畫取名「古今將相今何在」。這地方曾盛產橄欖而繁盛,不過在末落的羅馬拜占庭帝國中不歒回教徒的侵略,也從此荒棄,昔日的繁華,只能夠從仍然聳立的廣場建築物,可見一斑。在公元647,距今不過是大約是千多年前,就從這裡開始了回教國徒入侵歐洲的歷史。曾紀何時,尋找古文明的考古旅遊也是我的嗜好之一 ,背著簡單裝備,手執一鏡走天涯的單鏡反光相機,也曾涉足過不少地方,走盡了廢墟的每一個角落,用盡每一寸有限的光陰,珍惜每一缐的陽光,捕捉每一個細節和昔日逝去的光輝,也放棄了不少酒店豐富的早餐,也不知犧牲了多少睡眠,從中也創作了不少攝映佳作。可惜時不我與,自己的世界在瞬息間變天,昔日未有機會造訪 Tunisia,如今只好從相片中發思古之幽情。回顧走過的日子,有感「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杜秋娘),如今正是「老去風光不屬身,黄金莫惜買青春。白頭縱作花園主,醉折花枝是別人」的唏噓。

     

    「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塚一堆草沒了。」

    請看詩篇 103:14-16「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 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 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 他發旺如野地的花,經風一吹,便歸無有; 它的原處也不再認識它。」

    又請聽詩人面對人生無奈的解脫,「諸山未曾生出, 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 從亙古到永遠,你是上帝。 你使人歸於塵土,說: 你們世人要歸回。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昨日, 又如夜間的一更。 你叫他們如水沖去; 他們如睡一覺。 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早晨發芽生長, 晚上割下枯乾。 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 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 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 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 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篇 90:2-6, 9, 10, 12)

    好在能把握機會「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 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 (傳 12:1,14),在有生之年未有失諸交臂,找到主耶穌的救恩,。

    陳慧忠

June 11, 2013

  • 畫作「盡在不言中」

    究竟有沒有神?這是我們在有生之年必需解答的問題。

    羅 1:19-20「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裏,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 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原來這問題的答案,一早已植根在每一個人的心底,在他與生俱來的DNA當中,我們在直覺中知道有神。每每當人在無可奈何的痛苦中就會「無語問蒼天」,也會仰天長嘆「天啊!」。有謂「舉頭三尺有神靈」,常言「冥冥中有主宰」,良心也感覺到有神靈的監察,這正正就是「原顯明在人心裏」的意思。

    從另一方面,一切盡在不言中,藉著祂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透過宇宙萬物的神奇奧祕巧妙,就不難推斷出背後必然有一個創造者。請看畫中的自然美境,在四時更替中自成統系,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當中的奧妙的生態,山水中的鳥獸蟲魚和蒼翠的林木,互為因果,也相互依賴為生,那是誰的設計?前境中鮮綠的笞蘚,焦黃的枯葉,以至虛無飄渺的遠山中茂盛的樹林,淙淙的流水到繚繞的煙波,都在述說著這位創造主的榮美。而聖經所啟示的就是這一位神、祂就是這宇宙萬物的創造者。

    我們不只生活在祂創造的世界宇宙中,祂更在聖經將自己啟示給我們,並且更透過祂的獨生子和我們接觸,建立関係。

    約1:18「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約3:16「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 他們 ,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陳慧忠

     

June 10, 2013

  • 畫作:萬古磐石 (Rock of Ages) 8.6.2013 Pastel on Canson pa

     

     

      Augustus M. Toplady, (1740-1778)是英國人,在他未滿周歲前,他的父親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十六歲時,受到一位平信徒的講道的感動而決志為主奉獻一生,二十二歲在愛爾蘭聖三一大學畢業後,在聖公會牧會牧養工作十四載,繼而轉牧倫敦長老會。虔誠辛勞侍奉,主懷安息終年僅三十八歳。

      被聖詩典考稱為「英文四大傑作之一」的「萬古磐石」(Rock of Ages) 寫於他離世前兩年。 寫作的背境有兩個傳說。據聞有一次他在旅途中遇到狂風,進退維谷,唯有暫時躲入一大石穴內躲避風雨,雖然洞外狂風怒號,地動山搖,但在石穴內卻平靜安穩;令他想到主耶穌是普世萬人的拯救磐石,就在洞內寫下了這首曠世名詩。 又有另一個傳說,有一天當他漫步野散步,不經意發現有三隻嗷嗷待哺弱小無助的雛鳥,匿藏在磐石穴中棲身,因而觸發了他的靈感成詩。 

    Rock of Ages, cleft for me,
    Let me hide myself in Thee;
    Let the water and the blood,
    From Thy wounded side which flowed,
    Be of sin the double cure,
    Save from wrath and make me pure.
     
     萬古磐石為我開,容我藏身在主懷;願因主流水和血,

    洗我一生諸罪孽,洗我內外全清潔,罪惡污穢盡除滅。

     

    Not the labor of my hands
    Can fulfill Thy law’s demands;
    Could my zeal no respite know,
    Could my tears forever flow,
    All for sin could not atone;
    Thou must save, and Thou alone. 

    勤勞直到臨終時,一生流淚永不止,依舊不能贖罪過,

    惟有耶穌能救我;兩手空空無代價,靠主捨命在十架。

    Nothing in my hand I bring,
    Simply to Thy cross I cling;
    Naked, come to Thee for dress;
    Helpless, look to Thee for grace;
    Foul, I to the fountain fly;
    Wash me, Savior, or I die.

    我乃空手就主前,十字架下求哀憐,赤身望主賜衣裳,

    懦弱靠主變剛強,污穢進到活水旁,懇求洗我免淪亡。

    While I draw this fleeting breath,
    When my eyes shall close in death,
    When I rise to worlds unknown,
    And behold Thee on Thy throne,
    Rock of Ages, cleft for me,
    Let me hide myself in Thee. 

    當我呼吸餘一息,當我臨終目垂閉,當我上昇到天堂,

    覲見主在寶座上,萬古磐石為我開,容我藏身在主懷。

      Augustus M. Toplady, (1740-1778)

     

    陳慧忠  10.6.2013

     

June 1, 2013

  • 公平的不公平交易

    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商業轉運的樞紐,一切講效率效益效果,甚麼也講回報利得利益,公平交易法律平台就好像是一切繁榮背後的基礎。但是細想下,Give and Take看似理所當然,但在實際的交易當中,如果沒有一方面先有付出,交易必然無法成事,又如果雙方沒有互信,任何「公平」的交易也沒可能成交。古時以物易物,十個雞蛋換一雙草鞋,兩頭牛換個女人作妻子,算又算公平?一批槍械換原居民的一塊地皮,以至1867年美國政府以兩美仙一畝從俄羅斯手中買了整個阿拉斯加又如何?當天的「公平」成了今天的「不公平」以至欺壓混騙。樓宇交易整個過程需時,如果買的是樓花或是長交收期的,一兩年間,樓價波動,業主反口,買家到到也會後悔,賠錢殺訂,時有所聞。結果有屋無人住,那邊廂又有人無屋住,有人無端變了了負資產,也有人坐擁兩間供不起的「豪宅」,本來想改善居住環境不料卻變了無殻蝸牛,發生了不少悲劇。究竟怎樣才可以公平?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貨銀兩訖,好像最合理也應該最沒有問題,但電影熒幕中的黑社會中人常見的毒品黑貨交易橋段,多是不料橫生肘腋,其中殺出程咬金,交易告吹,一拍兩散。就以醫生診症為例,病人求診,更不似買賣交易看相算命,「相金先惠」,也不可能先議價,再看病,否則躭擱延誤病情,治療良機,失諸交臂,病人失救,於心何忍。「救人一命,勝作七級浮屠」,醫者能有父母心,先付出救治病人的愛心和汗水,回報利益是後話,才是正確行醫的心態,更不存在交易是否公平的計較。有人以為先試後買便可以解決公平問題的爭議,甚至當兩情相悅,但不知是否合得來,一世長流流,鼓吹不如試婚,但不但未能公平解決雙方的疑慮,反而更容易衍生出其他問題,製造了不少痴男怨女的怨偶。試用試食等等一無例外,只是變換了的交易方式和銷售手法,消費者的付出一切盡在推廣的策略的盤算當中。保險推銷保障就更是諦造表面「公平」的佼佼者,投保人左算右算,在無數的投保計劃中,無論如何也跳不出精算師的五指山。

    想盡辦法,機關算盡,凡事公正不柯,樣樣秉公辦理,都是服膺在一個盡量公平的社會制度下的態度。但是原來法律外還有人情,道理外還有人性,公正嚴明,法律鐵面無私的面具後還有網開一面的仁慈,當現存的法律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判決時,酌情的空間就是答案。公平交易的Give and Take 之外還需要有信任,有人要先領受,有人需要先付出,可能要放棄即時回報甚至無償,更需要有同情心,有愛人犧牲的精神才能令交易真正的公平。

    交易是一個雙方面的考慮,買與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當然也可比擬有若做買賣,Give and Take,付出代價和領受利益。「利己利人」的雙嬴局面是雙方追求的最皆方案;退而求其次,利己不利人也無可厚非,有言「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最為人不齒者是「損人不利己」,如今舉目四顧,環觀左右,竟然有不少情況案例,令人痛心,世風日下矣。但可幸的是,世間「利人不利己」的,原來也有不少。世間也有人妄顧自身的利益,謀求別人的福祉,奉獻自己,捨身為人的嗎?

    在珠縷必算的繁華的背後,在不少現今成功人士的吳下阿蒙早年,多少個也曾受益過他人的奉獻,試想艱苦的當年有誰沒有未有受惠過別人對社會的回饋呢?回想自己在孩提時代開始就讀於基督教教會學校直至中學,領受了不少西方傳教士醫生捨棄安樂穩定的生活,東來傳教行醫辦學,然後薪火相傳,輾轉創辦的學校教育,有教無類的好處,物質精神上的受益,記憶中更有不少在窮困中的美麗回憶。今日在舊物中翻閱昔日舊照, 想起當日享用免費奶粉營養品的情境,也再次感受到在聖誕節的慶祝會上捧著禮物的童真笑顏,以至後來在老師的厚愛的成長,在循循善誘,津津訓誨的培育中成材,直至後來肆業於香港大學,又靠著無息貸款到完成醫學院五年的課程,除了倚賴父母艱苦支持之外,更領受了不少別人透過物質送暖表達出來無私的愛,飲水思源,都是take 的好例子和確實的證據。當年的豐盛,試問那一樣不是別人無償付出資源努力的犧牲和愛心。靈實醫院的前身也是由挪威來的一位極有愛心信心的年青姑娘,無償將自己的一生和青春全然奉獻給中國人的建設事業。如此犧牲的辦學組織,行醫濟世救援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紅十字會的創辦亦是本著人道公正獨立無償自願的原則,無償的付出正正就是整個組織的基礎。可見社會成功的背後,其實受益於不少前人無償的付出。

    約 3:16「上帝愛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 ,叫一切信他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 ,說明愛是犧牲,主耶穌在十架上捨身流血,為的是愛我們甚至犧牲自己。

     

    基督的精神環繞著愛的核心,因為神就是愛。創辦學校,用愛作為基礎,教育下一代完全是無償的付出。真正為愛付出的是犧牲而不是渴求回報。在基督教學校肆業多年以來,從來未有人強逼接受基督作為信仰,反而多不勝數的例子,持之以恆以身體力行來秉承主耶穌犧牲的愛在學校之中就超越了一般的Give and Take 的範疇和「公平」的原則。主耶穌無償的為罪人贖罪的是普天之下最不公平的交易,但卻在小小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和犧牲的精神,為日後發芽茁壯生長的愛心奠定了基礎。同學之中更不少成了盡心愛主愛人的基督徒,秉承學効了主耶穌的犧牲的付出的榜樣,為主作鹽作光。

    羅 5:7,8「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 或者有敢做的。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約15:13「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在「北非諜影」(Casablanca)電影的故事中,主角愛上有夫之婦,但在發現心上人的丈夫仍然在生,不過身陷囹圄,面臨絕境,急需援手,生死就在旦夕一線之間,如果就手旁觀,人財兩得,指日可待。但因為真正的愛是犧牲而不是擁有,風度翩翩的主角,不只毅然將自已的摯愛拱手相讓,且放棄辛苦經營的歌廳,斥資買通權貴,放了情敵一條生路,自己就選擇浪跡天涯,終生不娶。無獨有偶,另一齣電影「Havana」也同樣褒揚男歡女愛之間犧性,不過今次的主角是個四海為家的職業賭徒,最後也身體力行那真正犧牲的愛,為了鈺成他心上人的心跡,不惜原壁歸趙,並且也奉獻了他僅有的財產,那一顆縫在臂膀皮下的美鑽,如此的犧牲,令人回味,讃嘆不已。無疑他們的愛很偉大,是不自私的,也是全然的犧牲,但卻是有針對性的。人也許可以為他所愛的人犧牲自己,為父母兒女,摯愛親朋,義人,仁人等等奉獻自己;但你可以為你不愛的人,犯眾憎的,討厭的,沒有討好你的,你的仇敵,作同樣的犧牲嗎?但聖經中說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原來神就是那樣的愛我們,甚至我們在人眼中是最小的一個弟兄,最大的罪魁,最令人討厭的,最骯髒最不堪,最窮困最無知和那最不討好的;但在祂的眼中,那失而復得就是最寶貴的。

    主耶穌教導我們「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上帝。』 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 』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馬12:30-31)。 為了回應神的愛,先愛神,再伸延到愛人,雖說是命令誡命,但其實當真正明白神犧牲的愛,這就是自然而然的反應。因為主「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 」(約一4:19)。

    約一 4:8「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

    認識主耶穌捨身流血的犧牲,就能夠明白神的愛是何等的長闊高深,也就有回應神的愛的基礎,愛人如己。

    約翰一書也是巧合的在 3:16,指出主耶穌為我們立下了犧牲的榜樣。「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主耶穌為愛我們的犧牲,好叫我們在真正明白祂的愛後可以作出同樣的犧牲,完美的回應神愛人的犧牲精神。

    約一4:12「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裏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裏面得以完全了。」
    約一4: 20「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 。」

    沒有人見過上帝,如果將衪形象化,就是聖經中「浪子回頭」故事(路15:11-32)中的慈愛的父親的印象,沒有因我們的行為叛逆而改變愛我們的心。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就只有在祂懷裡的獨生子主耶穌將祂表明出來,祂十架的流血捨命受死就是祂愛的證據。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也因為其他愛神的人回應祂的愛,曾經無私的奉獻了自己,無言也無償的付出將這愛彰顯在我們的身上以至我們能明白主耶穌的犧牲。

    神透過人的愛的Give,彰顯了祂的愛。當日我們曾經Take,也領受了,今日我們能否可以將曾領受的愛轉化成為愛的付出來作回應,他朝薪火相傳,以至神的愛有若江河聚會川流不息的循環再生,生生不息,這是對每個基督徒的挑戰。
    曾經滄海,患上骨髓癌在病榻上的日子度日如年,終日在死蔭的幽谷中徘徊流連,雖則品嚐了與神同行的甜美,亦同時領略了不少主內弟兄姊妹感同身受的関愛。但來得最實在安慰的愛就是捐血者捐獻的血液,透過物質領受,人能夠領略不認識的人表達的愛和神的愛。每年全球收集約9千2百萬袋血液,當中約一半來自高收入國家, 62 個國家的血液供應完全來自自願無償捐血者。無償的捐獻,正好比擬像主耶穌十架上的流血,都是無私沒有明確特定目標和選擇性的捐獻,同時也都是要叫人得生命的犧牲。不是為了金錢,也不是為名譽地位,也沒有為了討好或利益,卻恰好是為了愛人如己的基督精神。中國人造字也頗神奇有智慧,請看如果把「捐」字中的「月」部換上了意思金錢財富的「貝」部,「捐」就成了「損」;好像說明了,如果以利字當頭為捐血的目的就把那捐血背後的愛有損,愛人的精神損害得體無完膚了。能夠捐血救人就能夠愛人,愛人的人就會明白主耶穌的犧牲,也即是能夠愛神,基督的愛也在他的身上表明出來了。

    每年的6月14日是發現ABO血型系統的諾貝爾獎得獎者Karl Landsteiner的壽辰,是日世界各國定之為「世界捐血者日」作為對所有自願無償捐血人士的表揚,並且提醒大家捐贈者的每份血液都是送給病者的一件生命禮物,希望藉此鼓勵全球人士踴躍捐血。

    Give and Take,在現實中其實不可能有絕對的公平,「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也許可以算是某程度上的平衡,但是透過神的愛和主耶穌的犧牲,常言「施比受更為有福」,今日看似不公平和無私愛心付出,其實神在他日回報卻將會是無可比擬的豐盛;在另一方面,昔日在信心和感恩的領受下的種種,其中犧性的愛其實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播撒了並成為愛心的種子,有朝一日一定會發芽茁壯成長,他日也會結出愛的果實來回應那不認識的愛,循環不息的代代相傳來回應那「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的愛。如果要用交易的方式來結算,這種看似最不公平的付出和領受,原來才是天下間最公平的交易。

    陳慧忠 14.6.2013 

May 21, 2013

  • 「面對誘惑,脫離凶惡」

     

    有求診的病人哭訴丈夫變了心,在大陸包了二奶,性情大變,事事一反常態,前後判若兩人。大興問罪之師,不得要領之餘,唯有忍氣吞聲,但自己又的確無法接受事實,鬱鬱寡歡,空幃獨守。一方面當然祈盼他朝浪子回頭,但另一方面眼見江河日下,丈夫執迷不悟,旁若無人,就只能終日以涙洗面,心灰意冷,無言以對。人既是動物,就有動物的本能,男性的本質本性在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就是播種,搜尋年青貌美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本能地傳宗接代,就是存在的意義,一切受生物的基因荷爾蒙所操控,可以說是不能自己。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雖然人是動物,但卻不單止是動物,其實更是神創造有靈性的活人,有靈魂有思想,並且受託管理世間萬物,有別於其他生物只受本能本性的支配。

     
    人內在動物的本能令人可以存活,但靈性就能夠讓生命變得豐盛。求生是人的本能,但人性卻有「生可以輕於鴻毛,死有重於泰山」的思想;填飽肚皮是人的本能,但饑不擇食,弱肉強食,就為人性所不恥詬病;傳宗接代是本能,但拈花惹草,見異思遷,貪新忘舊,不能從一而終就會多少受良心的譴責;自私自利是本能,但人性中的同理心,互利互惠就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可以和平共處。人性予人凌駕於動物本能的能力,令人生更多姿多彩。生命不止於僅僅存活,卻可以馳騁於花花的大千世界,聲色犬馬,人間色相;人吃不止於充饑,卻能提升口腹之欲至孔夫子的「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到fine dining的色香味的享受;男女之間不止於兩情相悅,片刻的歡愉的肉慾,卻更可以在互相尊重下建立家庭,培育下一代,為社會作出供獻;人與人之間不止於互利互惠的存活,更進而到互諒互讓,共同謀取雙贏,諦造和平幸福的局面。
     
    於是人就無時無刻不在本能和人性之間徘徊掙扎,一方面要滿足本能的欲望,服膺於人最基本的需要,但在另一方面就是要平衡人性的良心愫求。「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上帝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11)。與其說良心,如果人是神的創造,不如說神賜給人是非之心來辨別善惡,來駕御人性本能的軟弱,扺擋罪惡試探。
     
    路11:4「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救我們脫離凶惡 。」 
     
    面對誘惑,人性的軟弱受到挑戰,我們就未必能夠單靠自己的力量來勝過魔鬼的試探,故此在主禱文中主耶穌教導我們祈求不叫遇見試探,更脫離凶惡的拯救。但在虔誠的祈求得著應允之先,就必先要有自己對罪惡誘惑的敏感和迴避罪惡的積極。
     
    究竟甚麼是罪?如何是才算犯罪?不同的人好像有不同的指標,但神賜的良心在世人的心中都是一樣,令人可以問心無愧的行事為人,也會相信自有公道在人心。簡單來說,罪就是違背了聖經的律法。舊約十誡看來是數千年前的律例,但細想一下,其實都是當代法律界定罪的標準圭臬。而新約中愛主愛人如己的命令更超越規條的枷鎖,將人從死板的律例中釋放出來。「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 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 道理的總綱。」 (太 22:37-40)。面對誘惑不犯罪並不因為怕受懲處,而是因為愛主愛人,就不會犯罪,也不能犯罪。在另一方面,羅馬書中提到故意不認識上帝更是罪「他們既然故意不認識上帝,上帝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 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 ;滿心是嫉妒、凶殺、爭競、詭詐、毒恨; 又是讒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上帝的 、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 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 他們雖知道上帝判定行這樣事的人是當死的,然而他們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 (羅1:28-32),原來人主動漠視神也是罪。不單如此,如果更進一步撫伏跪拜那化身為屬世的千般艶麗,有若披著羊皮的狼的魔鬼,跟隨宇宙間邪惡力量,隨波逐流,甘心作罪的奴僕,那更是罪。
     
    主動迴避誘惑,對罪敏感,時刻將主耶穌的命令和神的說話放在心中是面對試探的基本。但人性軟弱和不完全至無可奈何,就只有靠著禱告中父神的國度權柄榮耀才能夠救我們脫離魔鬼魔爪的凶惡。
     
    陳慧忠 22.5.2013
     

May 19, 2013

  • 「施比受更為有福」

    箴言 11:25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 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The liberal soul shall be made fat: and he that watereth shall be watered also himself」- Proverbs 11:25


    人最容易用可以眼能見到的來量化豐裕快樂,誰不知神卻是用另一種量器來回報我們對別人的施捨和寬容。「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人的弱點,「知足常樂」就是解脫。人的本能就是自私自利,但往往在盲目追求自己的利益中得不償失。心中有知足才可以有餘和別人分享,立刻就成為世上最富足的人;心裡再想為自己多留一點才算足夠,卻永遠不能達到目的,求名逐利,永不超生,因為心中的貪念是個無底心潭。能夠施捨,捐得樂意的,靈魂就能夠在欲望中得到釋放,故此能得豐裕的生命。能夠用愛心滋潤人的,原來自己己先得神愛的滋潤。不只「好施捨的,必得豐裕; 滋潤人的,必得滋潤。」是神的應許;表面看來神應允好施捨的和滋潤人的是因,得豐裕得滋潤是果;但其實剛剛相反,神賜的豐裕和滋潤才是因,好施捨和滋潤人才是果,帶來心中的平安喜樂卻令人的生命更加豐盛富足。「施比受更為有福」,因為「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約一4:19) 本末倒置的道理。

    陳慧忠

May 17, 2013

  • 「從廚藝中的提鮮到生命的

     

    「從廚藝中的提鮮到生命的內涵」

    隨手翻閱著的是旅程中老師餽贈多年來珍藏的一本"Group of Seven” 的畫冊,內頁中時而眉批,時而寫上心得。雙層薄紗紙包著不只是餽贈者一番分享的濃情厚意,更是對禮物的一種物輕情意重的尊重。睹物思人,更回味著大家共度的美好時光。中國人不善包裝,一切講求實際實用。曾幾何時在國內買了一個名家鑄造的紫沙茶壷,店員就胡亂將就的把證書茶壷隨手塞進一個大少相若的紙糊盒子內給我帶走,當時心中一涼,不禁有點懷疑可能自己成了買膺品的寃大頭?相對日本人卻是包裝的專家,輕鬆平常的草餅糖果卻獨立包裝在保鮮袋內,清楚標明賞味期,花盡心思珍而重之的盛在比餅乾更昂貴的盒子內,吹毛求疵,虛有其表得令人不安。

     

    填飽肚子的基本需要後,人就會追求品味,將享受的層次提升。善烹者就在不只在味蕾,刀章,口感中動工夫,以至色香盛器,甚至幻化為分子料理,大玩食材,為求將食味更上一層樓,増加食趣。但在廚藝中,普遍為人認知者是除羶和調味,但提鮮卻是多為人所忽略的一個層次,有若畫龍之點睛。以麻婆豆腐為例,埋茨之前的浙醋和上菜前的一小撮輕輕乾烤花椒粉便能將普通的家常小菜變成夢縈魂牽的comfort food;加在茄汁中的陳醋又可以令蕃茄炒旦的蕃茄比真正的新鮮蕃茄更加鮮美;那加在炒蜆中若有若無的紅椒和白酒可以將海洋的鮮味提升到難以疑信的層次。畫作完成後,最令我陶醉的是最後幾筆accenting,亦即是將全幅作品最光亮的地方點出。絕對不能小覷那好像輕描淡寫的幾個小點和幾條細線,竟然起著起死回生,脫胎換骨的效果;人像畫在點睛之後竟然透出有若栩栩如生的生命力。伴碟的幾朵蘭花紅椒芫荽提升食慾;一抹耳邊若隱若現的香水將女人的嫵媚提升至無法抗拒的層次。鹽是味王,本身只有鹹味,但卻可以將食材本身的獨特的味道帶出而不亂其性。但物件的價值來自本身,包裝提鮮故然重要,但絕不可以本末倒置,盲目追求外表食味而忽略了食材內涵營養。如果為求口腹之慾,不惜破壞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就是捨本逐末的不可取的飲食態度。之於生命,內涵比一切外在有若「提鮮」的添加都重要,學問財富好比食物的「提鮮」,只可以増加情趣品味卻不可以改變生命的價值。「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上帝。」 (林前6:20)

    尋常的早上,天色灰暗,窗外灰濛濛一片,無論如何也提不起勁來作畫。但及至午間陽光普照,春回大地,一時間滿室生輝,外面的山間,樹影婆娑,陽光仿似最艶麗的顏料,何止萬紫千紅,更是四時更替,千變萬化,"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挑動了創作的靈感,令冷卻了的熱情重燃創作的火花。寒冬過後,園中一遍瑟縮蕭條景象,及至暮春雨露滋潤了大地之時,又綠了光禿的枝頭,一遍綠蔭枝頭春意鬧,生機處處,原來陽光雨露才是那喚醒生命之源。親情愛情友情更是有若和煦的陽光,溫暖滋潤人心。小男孩在公園中玩耍,不小心跌倒擦傷了膝頭,帶淚疾不忙撲進母親的懷抱,慈愛的母親撫慰著傷患處,輕聲安慰著說:「媽媽呵了就不痛。」,接著在膝蓋傷處吹了一口氣,淚光中孩子奇蹟地感覺傷口似乎好像立刻不痛,好了一大半。女孩子有了愛情的滋潤,容光煥發,立時判若兩人,脫胎換骨。生命中的順或逆,不同境況無疑好像時刻掌握著我們的人生,但是否趨吉避凶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又是否應該以消極的「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作為處世的態度呢?

    林前3:6, 7「我栽種了, 亞波羅澆灌了,惟有上帝叫他生長。 可見栽種的,算不得甚麼,澆灌的,也算不得甚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上帝。」

    詩1:3「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

    有人曾經問過著名的雕塑家創作的偉大雕塑的靈感,他謙遜的答道,其實神早己將雕塑本身隱藏在大理石中,他的工作只不過是把多餘的部份鑿去而矣。之於生命,我們應該著眼於追求那大理石雕塑的連城價值抑或是它的藝術品味,抑或是雕塑家鬼斧神功的造詣,又抑或是他背後掌管萬有的神所賜的智慧和生命力呢?

    可8:36-37「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拔了電源的電器就不能運作,栽在在溪水旁離了溪水就不能生長,離了葡萄樹的枝子就不能結果子,離了主耶穌我們就沒有真正的生命,甚麼也不能作。一味追求生命的「提鮮」卻沒有著眼於生命的內涵本質,一味著眼於生命的所需而未有將目光聚焦於賜生命的神,都是捨本逐末,本末倒置的人生態度。

    陳慧忠 18.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