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14, 2013
-
閱讀的自學人生
「閱讀的自學人生」沙田衞理循道中學閲讀日專題
如果今日你以為我會介紹幾本有若武俠小說中的葵花寶典,令你功力大進,學業突飛猛進,那麼你未免會失望。但我心頭更高,打算送給你比「塞錢入你袋」更豐富,一生受用不盡的禮物,我試圖用45分鐘的時間改變你的一生,分享令你一生更豐盛的智慧。我是貪婪的人,也是一絲不苟的執著,有最好的在許可的情況下不肯退而求其次,所以如果用短短的三言兩語能夠令你終生受用,我會竭盡全力,四両撥千斤,以小搏大。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數十年來寒窗苦讀,就濾積成這寥寥數語,希望各位可以金睛火眼,用心領受「聽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的說話。但當然因人而異的慧根,領會之深淺受益也迴異,閣下將來是龍是蛇,當然適隨尊便。
在座大家都是比我年輕幾十年的年輕人,但「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 提太4:12。之於讀書能否得益,不在乎年紀,也在乎識見。未能忘記在醫學院學第三年學醫期間,曾用卑視的眼光來看前人介紹要熟讀的內科天書Davidson,區區的二百多頁的小書,比之於心目中的醫學大典,不禁嗤之以鼻。直至畢業後數年考院試前,才發現其中字字珠璣,不禁驚為天人,心服口服之餘,更佩服得五體投地。有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但更有言「少年人須有老成之識見,老成人須有少年之襟懷」,其實讀書的領受,更在乎讀書人的廣闊能納萬事的胸襟。
閱讀的目的:
話說回來,究竟我們為甚麼要閱讀?閱讀的目的其實和教育的目的有不謀而合的相近之處,但不知在大家心目中又是否如是,和當今特區教育下的理念又是否會背道而馳。
有人認為在學校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學知識,有了知識就有財富,有財富就將來就會有幸福,而閱讀就是獲得知識的途徑,其實這是天大的誤解了教育的目的。愚見就認為在學校讀書的目的受教育,受教育的目的是明理和獨立思考,有獨立思考才會做人,而做一個頂天立地的正人君子才是人生的目標,而非著眼於有若浮雲的富貴。至於坊間那些不惜手段,以旁門左道求財,更未有體恤貧窮大衆而口是心非的掛在口邊「富貴于我若浮雲」的所謂成功人士,無不為人所齒泠。故此,求學不是求分數,要掌握知識不能夠靠填鴨,成績好也不是靠老師編製的教材,秘笈一般的講義,或是求教說學店補習社年薪過千萬,咀邊無毛的明星導師。
在日新月異的時代進歩,時移世易中的世情中,洞察秋毫,不迂腐守舊,懂得靈活思考變通的不斷學習,與時並進才是教育的真諦。在變幻的人生之中,有知識才可有能力理解困難問題之所在,有獨立思考的分析能力才能判斷是非黑白,有修養才有量度來採納不同的意見,有智慧才能作出正確的抉擇。
而現今教育最為人垢病的地方就是在本末倒置的方針中㧪殺了樂習興趣的幼苗,以至在幼少的心靈中孕育了那個小小不健康的欲望,就是在艱苦完成小中大學的教育後,不再讀書。在學習過程中除了是非不得已和功課有關的任何文字,不再閱讀,也各出奇謀逃避任何課外讀物。
閱讀的興趣
我們會選擇好吃的東西來吃,也會多留意有趣的事情。但當人逐漸成熟懂得思考,行為就會受思想所改變。於是好吃但沒有益的我們會節制,有病時也不會抗拒苦口良藥。閲讀是為了學習,能夠理解學習的目的當然可以提起閱讀的興趣。但是在學生的階段識見就未必明白閲讀和學習是達致成功人生的大道理,相反為了興趣我們才肯學習,為了趣味我們才會閱讀。沒法忘記中學時期考試苦讀死記歷史科中朝代興替年份的苦況,更清楚記得上美術堂手指被粉彩顏色鑲上黑邊的窘境。適得其反,在今天發思古幽情的歷史文化尋索追求中,重要的年份反而在不知不覺間了然於胸。如今天天用粉彩抒情作畫,悠然自得的樂在其中,往往無視弄得污糟垃蹋的一雙髒手。同樣,引起學習的興趣,挑起閱讀的追求才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反之,飲鴆止渴的灌輸知識,強逼學習,只是短視的教學目標,最後製造一班為利是圖的「知識份子」「墨守成規」的官僚,就是失敗的教育。在這個理念中,如果要鼓勵閱讀,所花的努力,不僅只是事倍功半,杯水車薪,更簡直就是發生不了任何作用。
不管閲讀和學習的出發點是興趣或是真正明白其中的義意,但是最後的豐盛生命其實和終身學習閱讀有不可分割的関係。
學習的目標也並非單單著意於閱讀一些低層次的手法手段以及技法技術,如此的學習方針只是避重就輕的誤中副車,其中只有「鸚鵡學舌」的蒼白軀殼,而缺少了對於所學的靈魂。 要學得好就先要較準目標,學好心法。有言「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喜歡魚不如學釣魚。情況就好像如果想學好彈奏小提琴就先要把自己陶醉於琴音嬌柔百轉的氣氛,而非單單著重於表面美麗的旋律和技巧,而漫長的鍛煉過程反而是最痛苦和不堪回首的經歷。攝影家就有必要先能夠欣賞意境才能捕捉那光影的神韻而而非單單著意於使用攝影器材的方法。成功的畫家就先要享受畫中的美,有感而發才能用丹青妙筆來表達感覺,也並非單單著重畫功技法。善文者能打動人的文字也只可以是先「有的放矢」而非「為賦新詩強說愁」的本末倒置。要言之有物,要和看官心靈上有溝通分享,一定水平的技巧修辭當然重要,但那只是表達的媒介,卻不是重點所在。好的醫生就必需有澤心仁厚的惻隱之心和濟世為懷的古道熱腸,明白病人的需要才能造福病人,否則,任憑是再世華佗的醫術也是枉然。真正愛民的政府就必需愛民如子,急市民之所急,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做其表面功夫,瞞混過関,就只有受人民所唾棄。心法的再深一個層次,萬本不離其宗,凡是偉大的人物,不管員醫生,畫家,學者,哲學家或是總統,毫不例外,必定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洞悉世情的識見,看透虛空的胸襟,明辨是非的智慧。之於讀書,心法是求學問得智慧,而至於讀甚麼書就是手段。故此,真正善讀者,因為閱讀的目的在好奇的求知過程中尋求學問智慧,以至明理豁達,至此忽然會發現閱讀學習的對象無處不在。有言「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擲葉飛花,「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所以受教育不等於在學校讀通「Phy Chem Bi」或是沙士比亞和孔孟之道,而是得蒙前輩介紹你認識這個世界,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山還有一山高,你慢慢不再是井底之蛙,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懷著謙卑之心,抱著無窮的好奇興緻,來探索神賜的世界,並開拓未來的新天地。老師父母的責任不再是填鴨教育中的灌輸知識的執行人,而是循循善誘,津津訓誨的為你開啟一扇又一扇通往不同知識大道的門的導師,老師職責在乎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傾囊相授的扶腋後輩,期盼你們他日青出於藍。在知識大道上,在你的青春時日裡你要獨來獨往,尋尋覓覓向著智慧的終點勇往直前。
閱讀與自學
如果能從正確的學習心態來閱讀,那麼就已經跨進了自學的寬廣門檻了,亦更加會明白「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的道理。之於本人,我喜歡的知識無處不再,報刋中的小貼士,偶拾的食譜,新的詞𢑥,典故,冷知識,電視節目中的科學新知,歷史秘聞,名人雋語以至市井的民間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朋友的睿智,長者的經驗,無不是我吸取知識的途徑,反而頼以為生的醫學知識,卻是不太令我雀躍上心,可能因為「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 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傳1:18)的心態。
讀書樂
不少人原來不再訂閱報紙,有年輕人辯稱,吸收知識並非單靠閲讀,與其電腦上也是圖文並茂,且有其他好處,又何必多此一舉,多花一筆,雖然你可以舉出千百般電腦的好處,其實除了書本,的確也有不少其他可以吸收知識的方法,但是學習的態度和掌握知識的誠意,卻是在手執一卷的感覺中來得實在。再者,得來太易的知識我們未必珍惜,而更加太多的資料在茫茫大海中更容易令人迷失方向。尤有甚者,用電腦的cut and paste瞞混過関交功課者的電腦一族彼彼皆是,不過那是後話。
電腦的好處說不盡,其實我也是幾乎整日iPad不離手,不過我是它的主人而並非是它的奴隸。冷眼旁觀,如今醫院中女醫生好像比男醫生多,一反往日這行業男性主導的地位,我笑言男孩子在學之年可能花了太多時間打機,而女孩子相對在學習中較為專注是想當然的原因。我陶醉於在金風送爽的秋日,綠蔭樹下,或是蟬鳴聲中懶洋洋的下午,也許是北風怒號的冬日被窩中,手捧幾本心愛的閒書,悠然踏進書中另外的一個世界,如果有香茗一杯,解語花在左在右分享,直是人間一大樂事。我喜歡書,因為我喜愛一切的知識,更因為我好奇,有渴慕一切學問的熱忱。工作所得,除了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外,唯一的花費就是買書,瘋狂程度有時難以相像。數年前開始沉迷畫畫,在PageOne書店畫書不太多的情形下,逛書店時,就只挑出書架上那幾本無興趣的,其他全數買下,豪氣得面不改容。到外地旅遊必定逛書店,浮沉於書海之中,樂而忘返,若果遇上幾本心儀的,更是沾沾自喜,當然不會吝嗇盡數買下,大破慳囊,在所不惜,也只苦了帶行李的嬌妻。就是這樣,家中汗充楝。在書店中書目林林種種,小說我沒有興趣,但最喜歡各式各樣資料性和教育性的,因為從中可以學會不同的技巧學問,増進知識,待人接物,令自己處世處事能更聰明更有能力。世上的學問聰明人多如天上繁星,買的書當然沒法看得完,致富一本,以古喻今的又一本,古人食譜又一本,繪畫藝術又一本,回家翻翻目錄就放在一旁,打算有時間時便細讀,不過未及開卷,後來的新書又再補上,如此這般它們就在記憶中淡忘得一乾二淨,也就是這樣迷失在自己窩居的書海中,永不超生。老妻笑言滿屋藏書總比金屋藏嬌好。自己也自嘲「年年衣食無長物,䞉有圖書架未虛,或到坊間成偶遇,墨緣修得置窮居」(馮虛庵)
我喜歡讀書,更喜歡書本捧在手中感受在追求中知識智慧的重量,時而眉批,時而沉思咀嚼,時而掩卷輕嘆。清張潮在幽夢影中說「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道理說穿了其實非常簡單,其實也是做學問功夫的不同境界。如今電子媒介提供了灝如星海的零碎冷知識其實是資料,日常在各面吸收的資訉新聞,或是閒話家常中的話題亦是如此。有系統纍積整理好這些資料便沈澱成為知識學問,而浸淫於學問中反復思考便結晶成為駕御學問的智慧。我們畢生追求的不只是學問上的智慧,而更是是做人處事圓潤通透的哲學。故此在大學進修,學的其實不止於學科上的知識,而是著重於獨立思考,最後得𡻈化境,修成正果的學位銜頭都是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便是此意。學海無境,是否哲學就是終點呢?賣個関子,在此按下暫且不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用白話來說,就是只知學習,卻不去思考所學的道理,那還是等於一無所知;而單憑空想,卻不去實地學習,也是得不到正確的學問。
做科學上的學問工夫,我強調靠理解,存疑和好奇,從思考中舉一反三,朝思夢想,直至解決心中的疑團。成功的例子好像牛頓在蘋果樹下得到啟發以致發表地心吸力的論文;達爾文以醫學生身份隨戰船到Galapagos Island採集動植物標本,這般熱誠追求求凝聚成進化論;愛恩斯坦的相對論也是在歳月消磨的蒸餾下得已成典範。但文學造詣就非不得不借助前人的文筆,天下文章一大抄,活學活用,據為己有,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記得曾經和小兒爭拗過念書這一件事,也曾記得中小學老師要求念書,不少詩詞成語,文章好句,就是在童年時代,記憶力最好的時候,硬生生的印在腦海中,如今仍可以一字不漏的啷啷上口,寫文章時如探囊取物,實在多得當年老師的堅持。如今科技進步,一切資料盡在掌握中,取用易如反掌,但卻無論如何寫不出動人的文字,甚至往往詞不達意,文法章法大亂,更可能要歸究於電腦的cut and paste功能了。至於用這個電腦功能交功課甚至畢業論文,更是對讀書人自甘墮落的何等諷刺。
閱讀和溝通
文字是溝通的媒體,除此以外當然還有手語口語圖畫動畫以至戲劇,各式其式也各有所長,但書本中文字能表達的訉息就最廣和最深,文字亦是人類文化進歩中最重要的發明。有言想喝湯目的是吸收營養其實不在乎盛器,好像沒有錯。但是如果在喝湯之時,吸取養份之餘,能夠可以享受其中的色香味,何樂而不為。不可不知,原來用合適的盛器可以令湯水更適口。早時學泡茶,發現不同形狀質料的茶碗,連盛載的白開水的味道都可以喝得出不同的分別來,不禁令人驚訝。在文字在傳遞知識的範疇下,如果文字有若盛器,資訊思想如同當中盛載的食物,修辭表達等如刀功,烹調的方法和廚子的心思,營養就是吸收後的學問。要吃甚麼,吃過後是否得益,是否享受吃的過程,口腹之慾,就視乎閣下是不是淺嚐細嚼有品味的美食家,抑或是是飢不擇食的魯莽漢子暴發戶。當然吃了對身體是否有稗益,也要視乎閣下的體質,可能虛不受補,效果適得其反。博聞強記,天生異稟,有慧根者不能強求;但將勤補拙,集思廣益,培養對知識學習的好奇熱誠和興趣,卻是大多數平凡之輩,後天可以修煉得來的功業。西方人有民主科學傳世,中國人祖先遺留後世的是詩詞歌賦的寶庫,作為中國人,我最感覺驕傲的是我能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字來領略古人的心境,不只享受心思的共鳴,更陶醉在美麗修辭中的字𥚃行間,綺麗婉轉,欲語還休,又是言簡意賅卻是淋灕盡致的相濡以沫的神交。試圖舉幾個例子來說明,有天兒子問我甚麼是戀愛的感覺,我就用了李清照一剪梅中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作答,勝似千言萬語;蘇東坡江城子中道盡懷念已逝愛妻之情「十年生死兩茫茫…..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又好比閨中少婦懷念征人愛郎,天天渴望當年被徵從軍的郎君歸來,卻是「過盡千帆皆不是」,其實魂牽夢縈的早己化成「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窐夢裡人」。一句「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道盡天涯遊子形單影隻的落寞。辛棄疾醜奴兒「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鬱鬱寡歡壯志未籌那的說不盡的愁,又好像「山雨欲來風満樓」描繪那暴風雨前夕的陰霾;「綠蔭枝頭春意鬧」的春意綿綿的生機。艷詞「綉床斜憑嬌無那」中美女醉態可掬的媚態,今人心𥰁搖動,血脈賁張。「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語帶雙関,卻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胸懷;「芙蓉塘外有軽雷」的春日動感,可或是蔣捷聽雨中「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的少年輕狂。又有馬志遠的天淨沙中「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有若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一轉,落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身上,寥寥數字,牽動著你的感覺感情神經,比電影的實在的影像表達更深切動人。更有 金緒昌「打起黃鶯兒,莫叫枝上啼,啼時警妾夢,不得到遼西」二十字最短的小說,其中小說中靈魂的起承轉合,揮灑自如。如此的例子多不勝數,隨手選幾個已令人如痴如醉的歩入詩人詞人的天地中而不能自拔。不能三言兩語交待清楚的情懷,竟然能在字裡行間表達得通透,這就是文字的魔力。
營養價值相若的普通的一樣素材,廚子可以利用食器,顏色配搭,配以作料刀功,化腐朽為神奇,炮製出價值不匪的懷石料理。反之在庸才手中,一塊頂級的和牛,也可以暴殄天物的粗製濫造,化作一客平平無奇味同嚼臘的漢堡牛扒,賣不了好價錢。營養價值極高的食物,都需要包裝盛烹調才可以入口吸收,好比學問智慧無論如何精闢,都需要用文字來表達,層次分明,言之成理才能動人心弦,為人接受,造福人群。而表達的能力就只有從閲讀中潛而黙化磨鍊修養出來。故此閱讀的好處不止在知識的吸收,還能造就運用文字表達的能力。
常言同一個意念可以起碼有十種的方法表達,可以赤誠相對,坦白直言,又可以古喻今,用隱語典故指桑罵槐,指著和尚罵禿驢,又可以以退為進,明褒實貶,沒有一語道破,但字𥚃行間中卻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外交家便是深明此道的佼佼者。語帶雙関,耐人尋味,喜歡與不喜歡中間便可以可至少四個層次,like 和 unlike 中,便有not like 和not unlike,但not unlike 卻不等如like,明白嗎?如此學問,無法一蹴即至而只可能就只能從書本的閲歷中慢慢蒸餾而成。形容詞「囫圇吞棗」的吸收,「葉公好龍」的偏愛,「越俎代庖」的工作,「尸位素飧」的政府,準確到位又言簡意賅的指摘比長篇大論的隔靴搔癢來得乾淨利落。又如「庖丁解牛」「愚公移山」「塞翁失馬」「狐假虎威」等,三言兩將複習的意念表達得淋灕盡致。時下年青人時尚口語化,中英並重在華洋雜處中也可以無可厚非,但有黃皮白心的人如果以不懂中文,也是「中文不好」的鬼妹仔自居以為可以就此自高身價,如果更整色整水,用半鹹不淡的口音以圖作招徠,更令人作嘔,最後來更發現此人英語能力也同樣不濟,就「吾更不欲觀之矣」。身為中國人,應以懂得使用國家的文字自豪,源遠流表的歷史,古人造字的心思血汗藝術,點點滴滴都在文字的血液中流動,沒有血液就沒有生命,繁體字的詩詞怎能用簡體字來表達其中的視覺效果,而視覺效果意境的情意綿綿又會觸動夢縈魂牽的感情世界,環環相扣。簡體字方便寫,容易用,好比營養相若的食物,囫圇吞棗的吞下可以維生,但無論何也登不上fine dining 的大雅之堂。而再淪落下去,在電子科技互聯網的即食文化影響下,文字再退化為沒有文法的電郵,意思模糊不確,WhatsApp中左併右砌的單字和符號,單刀直入,沒有上款,也沒有下款,尊卑不分欠奉,晨昏顛倒,二十四小時全天侯,隨傳隨到,也隨時入侵個人空間。午夜凶鈴,劈頭指名道姓的呼朋喚友,沒有前戲foreplay,肉帛相見,猶有餘悸。回想昔日,打算相約心儀女同學的忐忑心情歷歷在目,對方的欲迎還拒的矝持,化作魚雁往來的望穿秋水,揣摩秀麗的柔字跡中的柔情似水,字裡行間,喜不自勝,其實就是文字盛宴中一道又一道的美食。沒有看過「紅樓夢」又豈能明白黛玉葬花的心情,未看得完「三國演義」又如何能有胸襟來面對人生的權術爭鬥或是久分必合,合久必分的自然定律呢;沒有相當的英文造詣,又如何欣賞音樂劇「歌聲魅影」中Tim Rice 抒情的歌詞,或是領略近期在戲院上影「孤星淚」中百感交雜複雜的人性呢?
要有豐富的人生,不停品嚐享受一道又一道心靈思想上的盛宴,閱讀一定要從獲取知識的藩籬中解放出來,擴展出學科之外,更延展出超越學校的歲月,終身閱讀學習。
求學讀書閲讀的態度
李白杜甫詩仙詩聖不少膾炙人口的極品,成詩在三十歲前後,前人的識見胸懷文字修養令人讚嘆,反觀如今後生細仔以致初為人父母者,猶髪染金毛,工餘時間只有打機吃喝度日,自顧不暇又惶論教育下一代當行的道路呢?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孔子十五歳便立了志向,然後「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循序漸進,沒有捷徑。學習之於讀書,立了志更加要有熱誠,有熱誠興趣才可以刻苦耐勞。明白學問知識以至智慧是豐盛人生的根本,就能咬緊牙關,排除萬難,挑燈夜讀。「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則不可不痴。」。
床頭貼了袁枚的一首自嘲的詩來自娛「寒夜讀書忘卻眠,錦衾香盡爐無煙,美人含怒奪燈去,問郎知是幾更天?」,夜闌人靜,孤燈伴我,左圖右史,不亦樂乎,愛妻午夜夢迴,含嗔驚問郎知是幾更天?直是愛書之人自己的寫照。讀書時三分刻時又三分貪,與痴共作十分樂。
一絲不苟的認真也是讀書做學問功夫的必要條件,得過且過,誤將「馮京作馬涼」,沒有尋根究底,打爛沙盆問到篤。文法句法故然重要,文字也不可亂用。hit 就是用手打,beat就是用手拿著東西打;give 和 take就是給和拿,不同的方向;admire(欽佩欣賞)和 adore(崇拜)的層次就不可同日而語,用錯了貽笑大方,affection 和 love 是兩碼子的感覺情愫,表錯情搭錯線,貽誤終身。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不止科學數據,學問知識文字都是一樣。
人生苦短,如果三十才成才,四十才有智慧來分辨是非,人到六十就界退休之年,可供發揮馳騁就得那二十年光景。各人慧根不同,將勤補拙,「學海無涯為勤是岸。」你只能活一次,屬世的生命有限,過了一天便少了一天,趁著年幼,把握光陰,今生無悔。「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 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 (詩90:12)
閱讀的自學人生
除了貪,我又是一個驕傲自負的人。一生人中除了上學校跟老師,其他都不甘拜師學藝。一向已來,廚藝園藝,茗茶品酒,攝影繪畫,都逃避上堂學習,反而著重從書本中吸取其他人的經驗。
其實自學不等如天馬行空,但是卻是超越了他學的框架。自己自學水彩粉彩畫的經驗,就是比他學更主動,動力來自對視覺藝術的熱忱,終日沉醉於光暗顏色能表達的意境,著迷於前人畫家精闢的分析能力,丹青妙筆在平平無奇的境物中能表達的感情美態,以至可以癈寢忘餐,往往為了一個不滿意的筆法而不能成眠。有時一天可以一揮即就畫得三四幅極品佳作而靈感仍然滔滔不絕。就是這樣自學孜孜不倦,日以繼夜的讀遍數之不盡的畫書,晨昏顛倒地反覆硏究名家的作品,為追求自己的興趣,比他學更主動,更進取,學得更快。。
「人莫樂於閑,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閑則能讀書,閑則能遊名勝,閑則能遊交友,閑則能飲酒,閑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宋程顥 [偶成]「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點出了從容有閒自學之道,可惜我們往往在營營苟苟的繁囂中坐失良機。詩人描述當人生有閑,處處從容不逼,就可以有閒觀察到春去秋來,四時更替的秩序和萬之生生不息,人才能在其中定位自學,山水花草鳥獸蟲魚,無一不可成為良師益友,只有保持那好奇熱情赤子之心,謙遜嚴謹的學習態度,隨遇而安,率性而為,「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說一日不讀書言語無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博覧群書,在別人的經驗中學習,不致重蹈覆轍,提升自己的智慧,擴闊自己的眼光胸懷,同時也能培養道德修為,明辨是非,豁達明理睿智。這種無時無刻的自學閱讀,超越了學校學科能提供的種類,也超出了短短數載在學校肆業的時間,堅持終生閱讀以至終生學習才是掌握智慧,豐盛人生的竅門。
一本好書
說了這麽多,可能你都會情不自禁的想我透露一下有甚麼好書可以介紹。坊間經常有請城中名人介紹十本好書,但個人認為此莫明奇妙也不合情理,因為各人口味需要不同,一樣米養百樣人,因人而異, 猶有甚者,若非對症下藥,”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費時失事,莫非讀了那幾本書會變成了那滿身銅臭的"成功人士"?人人有不同的選擇,歷史知識以至百科全書到百搭的智慧全書,我可以如數家珍。有人喜歡通俗讀物如「窮爸爸與富爸爸」就最巿井,其實好書如金庸的武俠小說,「DK publication」 的歷史科學到鳥獸蟲魚,史前動物䕺書,國富論,三國演義,孤星涙,唐詩三百首,標竿人生,從資料性到知識性,由文學至科學,從知識到哲學智慧勵志的,浩如煙海。
但是有一本書我真心想介紹給你。在世人尋尋覓覓智慧當中,愛我們的天父其實有能力將世上的不同的知識學問寫成巨著,一下子解決人在不同範疇的問題痛苦,但是祂卻只將祂的話語黙示成為聖經送給我們,原來其中包羅萬有,超越世界上所有的學問。聖經是歷史書,同是又是應驗中的預言書;不只是人類的說明書,同時又是人生處世的哲學書;既是患難中的幫助,又是困苦中的安慰;在聖靈的光照下,更會發出生命的光輝,為世人帶來超越死亡永生的盼望。聖經中的說話不只令我們聰明,更叫我們更有智慧;不只令我們快樂,更叫我們內心能有喜樂;不只令我們富有,更叫我們有永遠的富足;不只令我們健康,更叫我們有生命;不只醫治我們身體,更醫治我們的心靈;不只叫我們得生命,更叫我們有永生。如果喜愛知識,想有智慧聰明,學海無涯,雖說唯勤是岸有道理,但不及求教於賜智慧生命的神,硏讀祂的話語,只有這樣才能駕御無盡無窮的學問知識,然後更上一層樓,藉著聖經「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提後3:17),才是跨越知識學問哲學至勝之道。「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箴9:10)。學問知識,只有在神的智慧中才能得以彰顯美與善,在神的愛中才能夠造福人群,也只有服膺在神的掌管下才能長存。
結語
各位同學,如果你一向不喜歡閲讀,希望今天的一夕話是一記當頭棒喝,指引你走上豐盛人生的坦途。但如果你沒有抗拒閱讀,或者已經有不錯的閱讀習慣,那麼請你在學習過程中珍惜保存渴求知識和好奇的赤子之心,再接再厲,夙夜匪懈,率性而為,博覧群書,跳出他學的藩籬,孜孜不倦,靠著閱讀更上一層樓,更藉此融𠥔貫通知識成為學問,並在學問尋求中得到能駕御知識的智慧。與此同時培養高尚的人格操守,更享受追求的過程,終身學習。在其中不止能夠欣賞造物主的奇妙,並在神的話語中,作一個有仁有愛,頂天立地的正人君子。
陳慧忠 14.3.2013
Comments (2)
尋根究底
是尋根究柢,出自追根究柢;追對究,根對柢。
zsi :
多謝指正,在下白字連篇,學藝不精,叫讀番書的中國人倍感汗顏。查<table width=”768″ border=”0″ align=”center” cellpadding=”3″ cellspacing=”1″ bgcolor=”#EFEFEF”><tbody><tr class=”tr1″><td class=”td1″>深根固柢<td class=”td2″>柢:树根。使根基深固,不易动摇。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tr class=”tr2″><td class=”td1″>多謝你的提醒。<td class=”td2″>
<tr class=”tr1″><td class=”td1″>
<td class=”td2″>
<tr class=”tr2″><td class=”td1″>但<tr class=”tr1″><td class=”td1″>寻根究底<td class=”td2″>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可能不合古書語法,但相信其意思可以通俗使用。陳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