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和病人朋友在閒談當中,朋友提出心中百思不得其解的疑問,為甚麼本醫生開的傷風感冒薬好像不只薬到病除,甚至神奇至逋出醫務所,吃了一劑便好了八九,但吃剩了的薬卻好像有保鮮期,雖然每次簡簡單單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樣,下次感冒再吃又好像失了功效,病狀薬石無靈,唯有再掏腰包再次進貢。其實這樣的經驗並非個別情況,請聽我細細道來。病人求診,往往劈頭便說是患了感冒,害咳得要命等等,諸如此類;但作為醫者卻必需胸懷第三者的冷眼旁觀,將病徵的來龍去脈搞得一清二楚才可以對症下藥。再者病徵和感冒相似的重症比比皆是,一不小心便著了道兒,悔恨終身。因為醫生的責任是為病人把關,治標又治本,是醫生的天職。如果好像賣薬一般,有咳就止咳,流鼻水就收鼻水,再加點維他命,三餸一湯,做醫生何難之有,一天看過百症也絕非難事。如果看病人的心態下調至薬房般的例行工事,為五斗米折腰,不做醫生也罷,況且要搵錢有許多更容易的方法,犯不著天天粉墨登場,擔驚受怕。如今每天看的病人有限,淺嚐細嚼,和病人交心,享受和病人交往的過程,主動不只解決病人自己以為有的病,連不以為意的病因病灶也連根拔起,才算盡了醫者的責任。望聞問切,需時不少,診症室外候診的病人不知裡頭的葫蘆賣甚麼薬,摸不著頭腦為甚麼看簡單的傷風感冒也要花上十多二十分鐘,就是這個道理。
在行醫生涯當中,要病得醫治最重要的就是準確的診斷,要判症準確就是要了解病人,要了解病人就先要認識病人,要認識病人就先要關懷病人和他們的感受,雖說病人主動求診,但其實醫生是採取了較大的主動。明白了病因所有病徵和不舒適的感覺都不再雜亂無章而是有跡可尋,有了診斷,一切若有若無,以是而非的病狀霍然而愈,所有的困惑也可以迎刃而解。這個情形和人生遭遇苦難不只相似,和我們在患難中尋求神的醫治更是不謀而合。但相同的地方卻是我們往往著眼於得安慰,不少病人也只要求暫且解除痛苦,治標不治本,搞得頭來腳反筋的情形比比皆是。
太9:12「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人生一定有苦難是不爭的事實,有若人一定會病,有病求醫和遇苦難尋求安慰何其相似,但往往不得其法,甚至自己患的是甚麼病,需要甚麼的治療也未必清楚。病人需要澤心仁厚的醫生對症下薬,但苦難的人生更需要慈愛的天父和愛我們的主耶穌來撫慰我們的傷痛。但在遭遇困苦之時,我們卻往往訴諸於人的安慰,情形有若治標不治本。有人盡情吃喝以求減少失婚的傷痛,也有人花錢買差不多支付不起的名牌來應付別人的白眼,那邊廂有人找最昂貴的名醫診治自己若有若無的心靈空虛,也有人離開傷心地以免觸境傷情,到遠遠的地方流浪減輕失戀的哀愁,到最後人人都是一樣的空虛無助,片刻的歡愉後有著無窮的愁思,內心世界亂七八糟,頭頭不是道,究竟人在苦難中需要甚麼才可以得安慰?人的內心需要甚麼治療才可以得平安?
約16:33「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裏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
當人在安樂中未必能夠真正思考略神的說話,卻因此看不清楚神的計劃作為,但當身處困境憂患,別無他法,反而可以用謙卑敬畏的態度來看聖經的說話。如果能夠了解人在我們的創造主手𥚃有若是一塊陶匠手中的黏土,只有成為一件有用的器皿的人生才有意義。如此看來,從苦難中得管教才是重點,苦難本身未必重要,有若病徵的本身不重要,從病況中得知身體受了感染不健康才是關鍵,沒有諱疾忌醫,面對現實才是面對生命的正確態度,單單要求醫生治標以求暫時減輕痛,在治病的角度就是本末倒置。
詩119:50「這話將我救活了; 我在患難中,因此得安慰。」
同樣道理,如果在苦難中能夠從神的說話中明白祂在我們身上的計劃才是苦難的真正意義,而隨之而來的平安和安慰就是理所當然,一下子內心的矛盾和一切生命中的雜亂無章就變得順理成章。所以在人生無法倖免的在苦難中,要尋真正沒有本末倒置的安慰,只有在聖經神的話語中,先尋求祂為我們一早預備的人生目標,接踵而來,又平安又喜樂的安慰就會伴你同行,終身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