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ember 27, 2012

  • 「明天會更好」深荃浸信會

    電視廣告中有兩個孩子踢足球,遇上下著大雨的一天,非常掃興。戴著眼鏡的一臉憔悴憂容,自言自語道"唔通個天都同我作對?",另一個信心爆棚地回應"明天會更好"。鏡頭一轉,是風和日麗的明天,大家心滿意足的躺在青草地上,那悲觀的小朋友滿腹疑團的問"你點知道今日會好天?"他的朋友卻報了一個曖昧的微笑。盼望其實是人生最美麗豐富的部分,因為我們的想像力無遠弗屆,也是完美的化身。當遊蹤遍佈世界各地,就會發現個中享受其實反不及以前學校旅行沙田紅梅谷;當到達目的地時的樂趣和事前的憧憬相比就往往有若失落的反高潮。「小別勝新婚」,在分離的思念中,心上人就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想像中完美化,而再次相會的期盼就勝過既往的朝夕相對。繪畫藝術的精粹就在乎能不能捕捉掌握那霎那的動態期盼,在輕紗後若隱若現的美態曲線,蒙羅麗莎若有若無的笑容,將跌未跌的衣襟,將傾出的美酒,快要成熟的葡萄,有意無意缐條陰影中的留白,掌握著看官的心理,賦予期盼,撥弄豐富的想像力,令平平無其的物事化作藝術極品。


    常言「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之所以能夠孜孜不倦的活下去,支持我們面對困難逆境其實就是對明天的盼望。剛創業的小老闆大清早就爬起床開始一天的拼搏勞動就是盼望業務可以蒸蒸日上;初為人母的夜深人靜時口無怨言的起來為孩子換尿片餵奶,初為人父者,捱更抵夜加把勁的賺奶粉錢也樂在其中,因為憧憬著孩子成長的盼望;榮升業主的朋友拼命想多找一份兼職因為期盼未來穩定的安樂窩而心甘命抵;蜜運中的青年男女為著將來的幸福作出不同程度的犧牲而沾沾自喜;遭逢逆境經濟困難的就期盼在咬緊牙關應付過難関後的重獲新生;身陷囹圄的犯人也是期待刑滿後的重獲自由;患病的人藥石亂投,身彌絕症的訪尋隱世名醫以至求神問卜的動力都是在乎那一線生機的盼望。故此我行醫的座右銘之一就是「never deprive patient of HOPE"(永遠不可以剝奪病人生存的盼望)。常言「螻蟻尚且偷生」又曰「忍辱偷生」「留得青山在,那怕沒柴燒」,只要一息尚存,人生就有希望,是想當然不變的道理,以至秦始皇用盡人力財力物力為此費盡心機,其規模之龐大,看看西安兵馬俑的奇觀就可略知一二,但結果如果?諷剌地弄巧反拙,壽數以及"永遠的生命"反而在百般的攞佈下提早結束。

    詩90:9,10「我們經過的日子都在你震怒之下; 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 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 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 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古語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有限的人生,不少人無奈的退而求其次,搜索枯腸,費盡心思,殫精竭力,就是盼望名存後世,名留青史。在埃及 Aba Sambu的古蹟中,看到古埃及有遠見的法老,放棄人手磚瓦建成的神殿,卻匠心獨運,鬼斧神功的將整個神殿從整座山中彫鑿出來,但始終逃不出五千年後的滄海桑田而湮沒在幾十呎黃沙之下。吳哥窟的繁華亦是如此逃不出歷史的洪流而迷失在熱帶的雨林當中而不為人知。渺小的個人盼望的「人死留名,豹死留皮」又何其淺薄,文章丹青傳世者有若[蘭亭集序],或是[水滸傳][紅樓夢]等文學巨著,又像名畫[Mona Lisa]也只能是名家碩果僅存於世的珍品,非普通人可同日而語,望其項脊。大部份生兒育女,以求傳宗接代,甚至撫養孩子成材且寄以厚望,以求光宗耀祖,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垂於後,但如此的主觀意願,不單止剝奪了孩子的權利,其實也多事與願違,期望終歸變成泡影。也有人死後捐出器官角膜,以期盼可遺愛人間,也可算盡一點心意,盼望造福人群,以圖明天會更好,是良好的意願,但終歸是「天長地久有盡時」,但人生盼望永恆不變的更好愫求卻是「此恨綿綿無盡期」的何其唏噓遺憾。

    傳道書 3:12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  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

    林前15:32「若死人不復活, 我們就吃吃喝喝吧! 因為明天要死了。」

    但如果說人生是悲慘的消極又好像並非如此。人生在世的吃喝嫁娶,聲色犬馬,卻是摸得到看得見的福樂,盼望滿足口腹之欲,官能的刺激亦是人之常情,在百般無奈的有限人生中又像是一缐曙光。追求浮光掠影和各樣享受背後的榮華富貴的盼望賦予人生虛幻短暫的滿足感。剛換了新款的電視機,用來重溫一些喜愛的影片音樂劇影碟,3D塲景,色彩鮮豔奪目亮麗,極視聽之娛,與舊機能提供的享受,不可同日而語。同日招呼加拿大來港的友人,下廚弄了幾味,魚香蝦球香辣適口,辣腸煮貴妃蚌清鮮中帶一抹葡萄牙洋腸獨特的辣香,是近日的佳作,深得我心,這些都是人生的福樂,也是神的恩賜,但問題就出於這些福樂帶出的盼望了。「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沒有厭足,有了好的想要更好,有了更好便想最好,敢問有了最好,下一樣是甚麼呢?是最最好抑或是最最最好呢?抑或這是個沒有終止的盼望追求,抑或是終歸在有限的生命失望的殺羽而回?


    有言「生不如死」,沒有盼望的人生「雖生猶死」,故此,積極的人生的大前提就是在盼望的支持下"久延殘喘",因為人生在世,喜怒哀樂貧富榮辱幾乎沒有一件是可以肯定的,除了一樣,就是每一個人終有沒有明天的一天,如此說來人生便好像是無可奈何的向著死亡邁進,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人生的盼望建基於我們短暫有限的生命的話,我們就注定以失望收塲,有言「人死如燈滅」,人生的盼望最終一定是絕望。用這個角度看人生,可以消極得有人甚至說人生就是在等死的不治之症,也有戲言人生有若三等市民:等吃,等睡和等死,更有活躍的退休人仕誓言坦坦的形容多滋多釆的生活是在"kill time",背後的潛台詞有若是嫌命長活得有點不耐煩,大去之日便是修成正果之時,也是生無可戀,人生在死後沒有盼望出諸於口的回應,人生在世若果真如斯,人生可真悲慘。但悲慘人生更不止此,因為在營營役役的芸芸衆生中,「生不如死」的「雖生猶死」大有人在,因為不少人將生命的盼望寄託在虛幻的盼望中而不自知,在俗世虛幻的榮華富貴中迷失方向卻樂此不疲,為短暫的人生目標拚搏奮鬥在白費心機,更有因此不少身不由己的受著罪惡綑綁"享受"著行屍走肉的生活而懞然不覺。

    是個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自77年開始行醫,八九年開設自己的醫務所。我曾經擁有我們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物質的豐足上可以算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名利相收,榮華富貴,加上自己也很懂得享受生命,有感活一輩子卻享受了別人三輩子的福樂,人生充滿各樣豐盛和盼望。一早已經安排好在彼邦退休背山面海的安樂窩,憧憬著每日讀書作畫聽音樂看歌劇電影,鑽研廚藝園藝考古天文地理,品嚐美酒佳餚,閒來周遊列國享受各地風土人情,直到”永遠",誰不知在2010年初,在人生一切順境的高峯時,竟然發現原來患上骨髓癌並誘發了極罕有又無法治癒的致命心臟病,滿有盼望的人生好像一下子從天上人間一下子墜落至「秋情那堪數,看院前零落春風幾度」的飄零境況,但實情並非如是,原來竟是一個契機令我再次邂逅神,祂不只將病榻上的痛苦變成祝福,更讓落空卻是虛幻的盼望轉化成永恆的盼望。在其中不只讓苦難成為祂的計劃中的一個管教磨練的機會,並且見證祂在身體和靈命上的醫治,還更賜下新的恩賜,叫我每天享受著從祂而來盈溢的平安喜樂,讓我活出有真正盼望的人生,令我已經豐盛的生命再添豐盛。

    在藥物和惡疾的煎敖下,一向那刻苦耐勞,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子漢,一下子成了一個舉步維艱手無縛鷄之力的病殍。能醫不自醫,平日雞毛蒜皮的小毛病變成沉疴重疾;一向以來手到擒來的症侯都變得頑劣乖舛;再者,體質也大不如前,原來日常輕鬆平常的體力活動,以至身體機能都並非理所當然。平日所矜誇的各樣恩賜能力,在病榻間竟然無從發揮享用。但神的教導藉著聖經,字字珠璣,字裡行間充斥着從上而來的無窮智慧讓我得著安慰和力量,不單止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也成為了我賴以為生的荒漠甘泉。在苦難當中更令我體驗到人的卑微,若非神在掌管,平日輕而易舉的舉手投足原來都難若登天,平日自以為是無所不能的驕傲自恃盡化為謙卑順服。

    今次的經歷,在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體驗到神的奇妙恩典,若非祂願意,人的生命就有若將殘的燈火和壓傷的蘆葦一般的脆弱,也好像浮雲一片,出現不些時就消聲匿跡,消失得無形無蹤。在病榻遇到無數祂差來的天使,各司其職,大家互相配合得天衣無縫,環環相扣,為要成就衪在我身上的計劃。 一個個好像隨意的行動和輕鬆平常的決定,當時好像無關痛癢也未必在意,但在如今回望,原來卻是舉足輕重,意義重大。過程中艱辛痛苦的標靶治療至後來的骨髓移植,就像神在我身上施行了一個屬靈的大手術和深切進修課程。在患病的初期,和神的關係重新納入正軌,讓神在心中重新定位掌管,這些就像手術前的消毒工序一樣並切除屬靈生命上有害的腫瘤,將我內心的罪性污洉徹底清除,將心間的邪情惡慾,不正確的價值觀,漠不關心,人際間的各種冷淡猜忌,一一清除。接著病程凶險不乏反覆的骨髓移植中,經歷一次又一次信心的考驗,不只一次神陪伴我走過死蔭的幽谷,時而緊牽我手,拖帶保守,時而擁我入懷,抱我度過重重險阻,就有若參加了一個高級的屬靈進修課程,將平日紙上談兵的謙卑,信心,盼望和順服的理論,作一爐而共冶,在實踐上更發揮得淋漓盡至,叫我的靈命茁壯成長,更上一層樓。回想當時雖則危機四伏,但衪的同在給我無比的安慰甜蜜,也讓我品嚐了和祂同行的平靜安穩。

    在病榻中的百般寂靜之中的靜思所得,明白到如今患上的骨髓癌和心臟病也許不是病,而頂多是人生在世必需面對的苦難的其中一種而矣,但神使用苦難作轉機,醫治了我屬靈的疾病並超越肉身的死亡進入永生,得享永恆的生命,這樣的充滿盼望的醫治實在是好得無比,如果與此同時神也施行身體的醫治,恢復健康,那更是額外的恩典。如今的人生也再不是像從前單單被動的在神的蔭疪下苟延殘喘貪安逸樂,而是重拾生命以至靈命上的重生。

    馬4:4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乃是靠上帝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生命就是這樣在不知不覺間就起了變化,人活著原來並非單靠食物。食物者泛指人賴以為生屬世之物,而活著也並非單指生命氣息而是指生命的質素,平安喜樂以至永恆的盼望,而真正的活著是靠著神口中出的一切話。當人離開了神,就算當世俗各樣最豐盛的時候,心中反隱隱不妥有那種未能擁有更多甚至全世界的那種無盡欲望與不飽足的空虛而令人更恐懼生命之無常短暫,並因人生苦短之無法釋懷。當生命不再有活水源頭的滋養而枯萎時,活著的質素其實有若行屍走肉,生不如死。但當在病痛中當這一切享受恩賜不管用的時候,神的話語反而容易叫人有盼望,得飽足以至有平安有喜樂。約6:34,35「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食物無疑給我們生命所需的營養,金錢可以給我們許多生活的必需,但神的說話卻餵養我們的靈魂,飽足的心靈讓人在各種境況下都可以充滿盼望,甚至可以說達至死不足惜的境界。

    在病榻上的領受,不單止令生命更踏實豐盛充滿盼望,而是更積極更有方向的為主燃燒生命。如今體力恢復八九,但安排每星期診症四個下午,早上讀書讀聖經寫文字繪畫,找機會講見證傳福音。神托付屬世的智慧聰明,恩賜能力,榮華富貴,功名利祿,兒孫滿堂,健康福壽,善行積德都好比數學上的"0",但無論擁有多少個"0",人生都沒有意義和盼望,甚至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在有限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徒然。然而主耶穌就好比作是數學上的"1",擁有了,就賦予所有的"0"實際的價值。在神的計劃中,你和我都是不可或缺,甚至我們尚未度一日的日子 ,祂的恩賜,向我們人生的託付其實都是已經在祂的籌算當中,人只有藉著主耶穌與神和好,回歸到神中並在衪的計劃中有份,人生才有方向和意義。我們的人生好比在拼圖遊戲中的一小片,也好像精美細緻的波斯地氈上的一針一缐,表面看來可能陰暗蒼白平淡又毫不起眼,我們的崗位工作好像微不足道,一點也不討好,能力作用也好像可有可無,細看下更加好像有點殘缺不全,但萬事都互相效力,在神安排的恰巧中竟然發揮了不能取代的功用。人生之順或逆,原來都是神的計劃,目的就是要成就祂的大能。就只有順服在神的旨意下,服膺於祂的大能下,不計榮辱,不論易難,飽足飢餓,有餘或缺,但隨事隨在的倚靠盼望,使用神的恩賜託付來成就祂的工作,生命就變得有意義。反之,拒絕主耶穌的救恩,死命抓著屬世的虛榮,而擁有的都是轉眼成空的虛幻,生命既沒有方向,也沒有真正的盼望,生命就為著自己的肚腹活命拼命工作狂抓,人生最後蒼白窮困得只剩下錢,請看這樣沒有真正盼望的人生何其悲慘?

    但學會信靠盼望全能全知又掌管著明天的天父,人生不再是漫無目的在無涯滄海漂泊的一葉孤舟,反而是由主耶穌掌舵向著永恆生命乘風破浪邁進的方舟,並在沿途巨浪滔天,海闊雲低的漫天風雨中享受著那一刻又一刻的平靜安穩。

    有意義的人生,豐盛的生命,可見也許重點不在乎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原來人生不只有生就有死,其實有死才有生,有若種子丟在泥土裏死了朽壞了才可以發芽生長,生命才能夠有盼望成長結成許多的子粒,其實盼望才是生存的意義和重點。有了永恆的盼望,生命的長度變得不再重要,反之生命的闊度在盼望中成為人生的目標,在神的計劃當中甚至可以說得上「生無可戀」甚至「死不足惜」。

    弟兄姊妹朋友們,我們每個人心底裡都不期然地渴望「明天會更好」,不過真正的「更好」就只能建基於永恆的盼望中。在這個角度下,我們一貫的價值觀得以在面對有限生命之無可奈何和在永恆生命的盼望當中得以重整,從驚惶失措的面對苦難到用盼望信心接受苦難,從緊握生命在自己手中到用信心將生命交託在掌管生命永的上帝手裡,將目光從俗世的虛榮到盼望永恆的屬天榮耀,從看破死亡到超越死亡,從享受生命到燃燒生命,從體貼肉體的需要到體貼到神的需要。至此人生不再是漫無目的,無可奈何的滄海寄餘生,而是由主耶穌作導遊的一個盼望之旅,讓我們在有生之年實踐祂要求我們在世愛主愛人的使命,並且享受沿途的明媚風光,人生的百般滋味福樂,一個又一個更好的明天,漫歩走向創造我們永生的天父那個最好的明天那裡去。

    陳慧忠 23•12•2012

     

     

     

Post a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